工作中的樊明
学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明教授和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指导两校31名本科生合作完成的《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于2013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4年2月2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发式,会场格外安静,座无虚席,演讲完毕掌声雷动,著名学者李实、党国英和杨河清等教授致辞给予高度肯定。第五次首发式,第五次的辉煌,每次过程和结果都相仿,用樊教授的话来说,我们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我们不禁好奇:是什么促使一位教授坚持了六年?在这个夏意渐浓的季节里,我们采访到樊明教授,走进了“一个教授和本科生”的故事。
“书终于写完了,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
樊明教授指导本科生合作写书出版始于2007年11月,此时正当我校的前身河南财经学院备战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价。为了取得优秀成绩,樊教授提出“以奇制胜”的思路,要指导本科生合作完成一部专著,并要实现三个目标:有学术的原创性,由有影响的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要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望以此证明我校的本科教学达到了优秀水平。用樊教授的话说,这是做得最艰辛的一本书:没有经验,根本不知道能否完成并出版,而时间只有包括了寒假的半年。当时他一再跟学生说,你们的巨大付出是肯定的,但能否成功完全是不能肯定的。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樊教授和他的本科生团队日夜拼搏:为了这本书中每一个字都仔细斟酌、每一个观点都独具原创,樊教授办公室的灯光彻夜长明,学生们每天带着自己的书稿穿梭于图书馆、自习室和办公室之间。有一段时间樊教授每天离开办公室的时间是凌晨4点到6点,早上10点又会回到学校。有一回他出校门时被看门的大叔拦住了:你是什么人?我注意你好久了,出示证件。樊教授只能老老实实出示证件,但很快他得到的是大家的尊敬。2008年5月12日早上8点,樊教授指导本科生合作完成的《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的书稿并附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合同被放入校史展的展柜,教评专家进校之后,对这本书稿给予了高度肯定。
《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出版后立刻受到广泛肯定。樊教授和他的学生多次受邀到电视台接受访谈,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及一些省级电视媒体,多次接受各种采访一直到如今。与此同时,还有“两会”代表基于樊教授和他的学生的研究在“两会”提出议案提案,当时中国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刘伯红博士认为,《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是目前这个领域中国最好的研究”,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中国蒙古局局长康妮博士表示,是她读过的这个领域的文献中“最全面、最有信服力的一项研究,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意义。
最令樊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能通过这个活动取得全面的进步,也正是这个激励着樊教授坚持带领本科生著书至今。正如2011年出版的《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作者照片的标题中说的一样,“老师,书终于写完了,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
学术原创,坚持创新
对于本科生写书,人们难免有疑问:是否是一群本科生网上下载,编编弄弄就成书了?其实,樊教授从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定要避免的。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樊教授写道,我们写书始终贯穿一个原则:凡非原创,概不入书。同时,本科生写书的过程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已出版的五部书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现延长退休年龄已成为国家将要推行的政策;《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提出要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不断放宽;《房地产买卖行为与房地产政策》出版于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2012年,认为反市场的调控政策必将导致房价上涨,提出要主要通过增加供给来让百姓买得起并买得到房的房地产政策。现在房价上涨不幸被言中,增加供给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政府降低房价的共识。樊教授表示,任何一项大的国家政策一般不可能仅基于某一项研究。但就过去出版的这些专著以其观点前卫鲜明、受到广泛关注来说,对政策的演化调整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应是可以肯定的。于是,同学们就会体会到以前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来有着现实的可操作性,于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也显得具体了。
创新,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但在中国现今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创新性实验需要勇气与胆识。在这条泥泞的小路上,樊教授已呐喊数年,在此次清华新书发布会时,他做了题为《中国的教育病了》的演讲。樊教授曾在海外留学,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教育有亲身体会,深知不能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的教育体系难以承担中华崛起的重任。当樊教授在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当主任时,在出系刊时他有勇气也有魄力支持学生写一篇文章把系主任“骂一骂”,后来真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批评了樊主任的学术思想,结果那篇文章成了封面标题文章。在樊教授的教学思想中,教育讲究结构:如果老师跟学生讲一句你要批判创新,之后又讲九句你要保持一致,虽然这两句话单独都没有错,但结构不平衡,将来学生十有八九不会批判创新。如此,他鼓励学生批判思考现有的理论,就是为了证明:批判创新在这里是实实在在被鼓励的。
在采访过程中,樊教授十分重视“国际视野”,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平时生活学习中认识到自己将来或多或少将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因此,反思自己生活学习中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还有必要树立起“市场意识”:在当代的人才竞争市场,既存在着学历、就业经验的显性条件,也存在着人际交往、待人接物的隐性条件。为此,唯有充分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并愿意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技高一筹。
樊教授反复强调,指导本科生写书只是做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教学生写书,但一定要教学生创新;也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习写书,但一定要学习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
一场关于“真、善、美”的旅途
进一步走进樊教授的休闲生活,会走进另一端颇富传奇色彩的文艺之旅。樊教授喜欢音乐,曾经差一点就考上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他直言,上大学前最得意的事是,台上在演奏他的作品时,他在台下过道里走来走去,听人家怎么议论他的作品;演出结束时,全场热烈鼓掌,但没有人知道刚才在过道里走来走去的那位男孩原来是作曲者。
正如他以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第三次浪潮》为例,在那里作者借学识渊博的老和尚之口阐明了对历史人文的理解:科学追求真,宗教追求善,艺术追求美。樊老师在学术研究时恪尽职守,不断追求学术领域“真”的境地;在文学领域,对“美”的追求中会激发人理性与感性的共鸣,文以载道,更能传递出激荡着“美”与“真”的旋律。也正因如此,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较多,甚至“实现了学术论文应该实现的功能”。樊教授说,一个作家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作品的世界。一个作家的幸福之处就在于,他比别人多一个世界可以享受人生。在文学、音乐和多门学术领域之间遨游时,樊教授不仅不感到吃力,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学科之间相通之处:在这场关于“真”“善”“美”的旅途中,永远没有谢幕。
樊教授说,作为一位教师,能比较多地按自己的理想教学办学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已经很满足了。他特别感激学校,倘若没有这些年学校给予他的支持帮助,他在教学上很难有所成就。在“教师”越来越被当成一种职业时,像樊教授一样把它看成一项使命和责任的教师少之又少:想当年,“先生”“老师”是一个学校中最令人尊敬的称谓;而如今,各类头衔争先恐后,“教师”反而成了一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汇了。纵观樊教授的研究领域,我们好像进入了另一场“奇幻漂流”:在学术研究领域,他学富五车,见识广博;在教学创新领域,他兢兢业业,躬行创新;在文艺休闲领域,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
现今樊教授正带领着又一批本科生进行第六部书《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政策》的研究,已完成在全国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樊教授身体健康,第六部书能再上高峰!
(原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468期02版,2014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