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首页  本馆概况  学校文化  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  校史编研  年鉴编撰  支部建设  工会活动  本馆荣誉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编研>>人物访谈>>正文
几十载风雨兼程 三代人戮力同心————访我校三代同堂建设者
2021-04-01 10:07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侯恒(左三)侯晓虹(右三)侯跃古(右一)

筚路蓝缕,杏坛日暖。以启山林,桃李芬芳。在灿烂如金、悠扬如歌的岁月中,一代代河南财经政法人相聚在美丽的黄河之滨,他们秉承“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校训,风雨兼程,勠力同心。如今,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办学实力稳步增强,社会声誉日益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数代人的励精图治、不畏艰辛。值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代见证者,了解传承与坚守的故事。

侯恒:勉运家国恒臻学术

午后的阳光透过葱郁的法桐洒了满地,曼妙的光影投射进屋子里。94岁高龄的侯恒直直地坐在藤椅上,目光矍铄,椅边是2把看起来有些陈旧的拐杖,书架上,白色帘子后掩着满格《资本论》和相关研究书籍——这些令侯恒倾注半生研究的著作仿佛也在默默见证他一路走来的历程。

侯恒在抗日战争中成长,尽管漂泊各地难得安稳,他却始终没有落下学业,并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成功考入了河南大学经济系。在1948年开封解放后,他还因成绩出众被选中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贸易经济学研究生,随着其在经济领域内学习探索的不断深入,侯恒撰写过多篇经济学文章及主编过多部著作,尤其在1980年3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互相对立的吗》一文,使他成为改革开放前夕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第一人。对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侯恒怀有深厚的感情。自1982年河南财经学院筹备组成立之后,侯恒就为学校各项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的组建不断奔走,广揽人才,推动多个经济专业的建立。河南财经学院在建校短短十几年间就成为省内知名财经院校,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和财院相伴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打磨了侯恒年轻时的棱角,却也酝酿出他对学校的醇厚深情。

侯恒今虽已年过九旬,在谈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时仍是思路清晰、精神焕发。关于大学,侯恒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大学之所以为“大”,主要还是在于人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和老师,学校只有培养出人才来才有继续发展的希望和动力。广揽人才,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使学校蒸蒸日上。”在谈到学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时他说:“身为一个年轻学者要正直、有担当,面对不公正的黑暗要敢于站出来,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用自己的知识去回馈社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侯恒说:“我这一生都没有踏出过大学校门。”他始终奔走在教育前线,牵挂着高校的发展,他爱才惜才、“有教无类”,帮助困难的学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当年受过侯恒指点和帮助的学生前往家中拜访,对他们来说,侯老是伯乐,自当不忘知遇之恩,涌泉相报。侯恒将自己一生的知识和热情都付于社会,奉献于高校建设事业,把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关心人才建设的家国情怀融于言传身教中,使后辈们耳濡目染。

侯晓虹:志于道也成章则达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治学处事,立志高远又应丰富学识,砥砺前行更需不忘初心。侯晓虹用自己的人生为这种君子之风做了很好的诠释。1982年,侯晓虹于河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受教师家庭氛围影响,她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由于毕业后河南省政府正筹建经济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缺乏经济方面的人才,她暂时搁置了做教师的理想,前往经济研究中心工作。

河南财经学院筹建时,时常去看望父亲的侯晓虹也见证了当年筹备组成员的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直言父亲他们有着“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记得那时父亲和同事们吃住都在办公室,前辈们的这种吃苦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侯晓虹。到了1989年,河南财经学院筹建劳动经济系,刚好和侯晓虹在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对口,她便毅然放弃发展中心副处级的待遇,跟随自己的初心,投身于高校教育事业建设中。自此与河南财经学院相伴成长,一起走过了22年的光阴,直至2009年退休。当年与省劳动厅合办的劳动经济系百废待兴,连学生军训用的旗帜都没有,侯晓虹在省劳动厅来回奔波,申请了相关经费。院系初办时,当时的教学班子经验不足,侯晓虹动身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该校教学计划,吸收办学经验,为院系发展付出不少心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兢兢业业传道授业始终是侯晓虹的理想,在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在机关工作的几年经历,她深感高校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待改进,并按照学院领导和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这方面做了四方向的探索:其一是培养社会调查的能力,把它作为文科学生的基本功;其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其三是加强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提高教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侯晓虹曾主动担任起劳动经济系第一任社会调查课的老师,还曾带领研究生阅读凯恩斯《就业通论》的主要章节,效果良好,一些继续攻读博士的学生也深受其益。在她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2003年获得了劳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对这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2年间,在许多像侯晓虹一样专业知识深厚、富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带领下,劳动经济系慢慢发展成现今的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即将满30周年,见证学院发展的侯晓虹衷心祝福学院未来的发展无限,学生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侯晓虹曾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到“学生是一所学校的名片”,看着当年从学院走出的学生们发展得越来越好,学校近年来的师资建设也逐步现代化,她倍感骄傲。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虽然退休已久,侯晓虹离校多年后仍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学不懈,诲人不倦。

侯跃古:千帆已历,结缘学校

作为长孙,侯跃古的成长历程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密不可分。自小常去河南财经学院找爷爷玩耍的他和这所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他还能回想起冬天在老财院里玩雪的场景。谈及爷爷侯恒和姑姑侯晓虹,他说小时候他们对他的要求很是严格,决不允许他沾染任何不良的习气,从小教给他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道理。

高中毕业之后,侯跃古考上了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的文秘专业,对学校的感情又加入了另一层更深的意义。在毕业后的近10年间,侯跃古曾辗转深圳、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工作。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河南财经学院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此同时,侯跃古也出于各方面原因,决定放弃北京的工作返回郑州。2011年9月27日,侯跃古正式入职,成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的一名普通行政人员。无形中一直联系着学校与侯跃古的那条纽带,再一次显现了出来。那时学校新校区规模初成,侯跃古笑言:“当时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但同事又有很多以前的师长和前辈,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作为新校区建设的见证者,看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路走来,侯跃古对学校发展满怀期待。

虽然身在行政职位,但是侯恒和侯晓虹这样老一辈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纯粹,也深深影响着他。对于身边遇到困难的学生,侯跃古也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帮助,他期待学生们能在学习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都能找份满意的工作,组建幸福的家庭。他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信心:“在校党委和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定会全面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励精图治,德业日新。展望未来,侯跃古表示:“学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当一起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他将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做好学校发展的一颗螺丝钉,为学校的发展发光发热。

许多以侯跃古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教职工对于学校建设工作极富热情,学校发展的舵盘也逐渐从侯恒、侯晓虹等老一辈教育者的手中移交到新一代手中。

长风万里,直挂云帆。波澜壮阔,可济沧海。侯恒、侯晓虹和侯跃古结缘老财院,筑就对学校的深厚感情,三代接力见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步步的发展。回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70载,如今的成绩是一代代先辈砥砺求索,所有教职工辛勤耕耘的结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把自己的热情与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前辈们,也不能忘记学校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得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作者:董妍杰 潘凌晨 牛思若 位孟杰,本文原载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541期第03版)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访学校资深教授、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杨承训
下一条:档案馆发现我校一位尘封数十年的人民英雄
关闭窗口
 

友情
链接

国家档案局 河南档案信息网 郑州档案信息网 中国高等教育... 档案界 郑州大学档案馆 河南大学档案馆 河南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
中国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档案馆 苏州大学档案馆 四川大学档案馆 上海大学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档案... 武汉大学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